中国 德国
继立陶宛对中国智能手机巨头小米发难后,欧洲再度掀起波澜。据报道,德国已开始调查中国手机是否存在“安全漏洞”。这一行动的背景源自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BSI)的发言人透露的信息。在立陶宛警告小米和华为等中国手机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内置审查功能后,德国迅速响应,启动了针对小米等中国手机的安全调查。
尽管德国的公务手机采购清单上并未列明小米等中国品牌,但BSI的发言人指出,无法排除公务员使用私人购买的中国手机处理公务的可能性。这一调查不仅关乎个人用户的隐私安全,也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此前,立陶宛国家网络安全机构爆出猛料,称小米公司在欧洲销售的旗舰手机内置有检测和审查部分敏感术语的功能。立陶宛国防部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在报告中特别指出,小米10T系列的5G手机软件功能在“欧盟地区”被关闭,但远程可随时开启。这一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立陶宛的指控,小米迅速回应,强调其尊重和保护所有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审查用户的通讯,并遵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但无论企业如何回应,这样的指控已经给中国手机品牌在欧洲的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还将关于中国手机内置审查功能的报告发送给了德国BSI,涉及P40 5G机型、小米的10T 5G机型和一加的OnePlus 8T 5G等多款中国智能手机型号。立陶宛国防部网络安全中心更是建议民众谨慎购买新的中国手机,并对已购买的手机进行处理。
科技圈里类似的指控早已屡见不鲜,但每一次的演变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取证过程的复杂和繁琐导致很多事件最终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这些指控对中国手机业务在欧洲的扩张产生了实际影响,安全漏洞的阴霾持续笼罩在中国手机品牌的上空。
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点小小的风波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除了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品质管控,还需更加重视国际市场的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