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危机意识应倒逼“中国制造”做得更好

日前,德国权威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联合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了一份引人深思的调研结果。报告指出,高达八成的德国人视“中国制造”为“德国制造”的有力竞争对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东方的中国力量正在加速赶超德国品牌和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更令人瞩目的是,约四分之三的人预测,“中国制造”的质量将在未来二十年里更上一层楼。

在全球对“德国制造”赞誉有加的德国人却展现出强烈的自省意识,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崛起与转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以及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显著趋势。高铁、无人机、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成功出海,已让“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这股热潮之下,国人仍需保持清醒。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些领域的领先就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与德国相比,“中国制造”在品牌建设上仍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德国制造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超过2300家,叫得响的品牌如华为、高铁等仍属少数。品牌建设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制造能力、水平和效益。要想在世界制造之林中真正站稳脚跟,“中国制造”还需在品牌建设上付出巨大努力。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其高科技战略的推动。大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使得许多德国企业做到了世界领先。对此,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双创”,努力创造宽松有序的创新环境。

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上来,既要关注大制造,也要注意小制造。我们需要在高铁、无人机、智能手机等领域实现快速进步的也要在传统制造领域实现新突破,培养出具有世界级能力与水平的企业和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让全世界再次为中国惊叹。

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整体利润率的下降、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研发能力的不足等。我们需要深化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上一篇:德国签证费用需要多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