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最需要从德国学哪些?从施拉普纳大爷说起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展现了两国在足球领域的深入合作。习近平指出,中德足球合作正在不断加深,提高足球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中方愿与德方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
自中德签署足球合作协议以来,两国足球界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德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备受瞩目,其成功的经验为中国足球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德国在2000年后实施青训计划,先后投入1亿欧元建立训练基地,为青少年球员提供专业培训。德国足协从资格审查入手,要求各俱乐部开展青训建设,并制定了严格的青训配套建设标准。资金无疑是足球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当下青训已然在广泛依托社会力量推进。据知情人士透露给澎湃新闻记者,与德国足协所公布的职业联赛准入标准类似,我国也有相应的规定,是否每一项都严格执行了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直到现在并非所有球场都能达标。
回想十年前,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技术总监吴金贵曾赴德国足协学习取经。在那里,他遇到了美国足协技术部的官员,对方也在考察德国足球。交流过程中,美国人的思路非常清晰:德国足球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其紧紧抓住了场地、教练和竞赛三个核心要素。对于中国足球而言,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在上述三个方面投入主要精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练这一环节。吴金贵近年来在上海的多所学校进行了调研,他发现我国在青少年教练方面的欠缺尤为突出。相较于日本拥有数万名有证书的青少年教练,我国的现状令人忧虑。谈及此,吴金贵显得颇为无奈。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选择创业,这对足球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如果能将这些优秀运动员聚集起来,指导青少年踢球,或许能为中国足球注入新的活力。
足球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更离不开对场地、教练和竞赛的重视。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迈向辉煌。场地是基础,教练是引擎,竞赛是催化剂。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的青少年在优秀的教练指导下,在良好的场地中,参与激烈的竞赛,共同推动中国足球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