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德国的矛盾
在二战的舞台上,德国的行动似乎让人费解:为何它首先选择攻击同一性质的英法国家,而不是苏联?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可以追溯到利益和仇恨的交织中。美国和沙特的关系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不同的国家之间,因为利益而结盟或对立,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
德国与英法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信仰或思想的差异,更多的是实质的利益之争。“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法国对德国的抑制,以及英国虽然有所缓解但整体上与法国一同抑制德国崛起的国策,让德国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这就像“一战”背后,其实是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引发的冲突。
而在核心利益的争夺上,德国明显感觉到西欧的价值远大于东欧。因为英法所在地区是欧洲的中心地带,掌握这里意味着掌握了欧洲的心脏地带。而打败英法,也意味着报了眼前之仇,更能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二战”可以说是“一战”的延续,只不过这次的目标更为明确,那就是夺取欧洲的核心地带。
但在这其中,德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进攻苏联。尽管有人说是为了能源,但这只是战术层面,还没有达到战略的高度。那时的英国作为殖民大帝国,其实力远远没有耗尽。而美国虽然国内民意反对出兵欧洲,但在军售上却袒护英法。在德国可能面临国内军方和民间的反对声音时,选择了通过不断的战争来转移注意力。
但如果德国专心进攻英国本土,甚至选择停战,未来的时局变化可能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由于各种因素如“苏芬战争”、斯大林的大清洗以及情报失误等,草率地进攻了苏联。这一决策导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从被消灭的人数和战役规模来看,苏德战争才是导致德国灭亡的最主要的军事原因。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战车虽然在初期有所突破,但很快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决定了二战的最终走向。
德国在二战中的决策,无论是进攻英法还是苏联,都是基于其当时的利益考虑。但历史的走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