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降雨不多,洪水怎么来的 ?
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暴雨和洪水,再次印证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从年初美国德州的雪灾,到加拿大的历史低温,再到德国遭遇的罕见大水,无不让人警醒。
德国地理位置偏北,纬度较高。南部的慕尼黑位于北纬48°8′,法兰克福约北纬51°,柏林约为北纬52°31′,汉堡更是达到了北纬53°33′。相比之下,中国的北京纬度才约北纬40°,哈尔滨约北纬45°48′。如果将德国置于东北亚地区,其所有城市都将位于哈尔滨以北。
德国虽以河流众多著称,如莱茵河和多瑙河等,其年均降水量约为700毫米。在正常情况下,德国的洪水问题并不突出。此次大水灾情与过度开发和人口密度高有着密切关系。
一战前,德国修建了基尔运河,连接了波罗的海和大西洋的北海,全长约为98.26千米,大大缩短了航行距离。基尔运河的重要性使得德国在战后更加注重发展运河交通。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流经多个国家,包括德国在内。莱茵河则是欧洲第三长河,流经瑞士、奥地利等七个国家,最终注入大西洋的北海。德国作为这两条河流的下游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运河的建设使得德国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河运覆盖更多国家,包括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和黑海地区。
除了航运,运河的建设也为德国带来了其他经济效益,如跨流域调水、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等。运河的修建也带来了一些生态挑战。例如,马格德堡水桥的建设虽然吸引了全球关注,但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其是否能承受住洪水的冲击仍值得关注。
除了运河建设,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导致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尽管德国人口密度在欧洲较高,但其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为了保障居民的居住舒适性,许多居民选择在小城镇甚至乡村居住。这也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大规模扩展。在高地土地被占用后,人们开始在低洼地带建造房屋,甚至深入到洪水易发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德国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在享受运河带来的便利和地理优势的也需要面对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